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24 09:01 來源:師宗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:趙友平 陳翠賢 孫石慶 劉小永 瀏覽次數(shù):4236
“那”,壯語:“稻田”之意,“那”文化是壯族生存和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顯著特征。黑爾嶆溪流縱橫,阡陌相通,以盛產(chǎn)水稻為主的萬畝良田孕育了這一方壯家人,他們據(jù)“那”而作、憑“那”而居、賴“那” 而食、靠“那”而穿、依“那”而樂。“補那典”(雨登寨)、“補濕那”(雨龍村)、“補崗那”(田心村)便是黑爾嶆中以“那”命名的村落。
《荀子·王制》中有一句箴言:“春耕,夏耘,秋獲,冬藏,四者不失時,故五谷不絕。”依水而居的黑爾壯家人深知這一自然種植規(guī)律,春夏交織的五月便成為了她們播種希望的好時節(jié)。
“白水明田外,碧峰出山后。農(nóng)月無閑人,傾家事南畝?!碧拼娙送蹙S的《新晴野望》此時便成為了黑爾嶆勤農(nóng)樂耕的真實寫照。
品朝露斜陽,聞嶆泥芬芳,聽飛塘鳴樂,享“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”的灑脫,或許,這就是黑爾人躬耕樂道的執(zhí)著。
相信如期而約的秋日,定是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……
來源:師宗縣融媒體中心 趙友平 陳翠賢 孫石慶 劉小永
編輯:?;哿?/span>